您好! 欢迎来到山西学子之家!
我是高考生
在线估分 志愿填报参考历年录取分数线
我是艺术类考生
各大院校最新资讯
及动态
我是中考生
各大院校最新资讯
及动态
我是对口升学
各大院校最新资讯及动态
我是专升本
各大院校最新资讯及动态
我是研究生
各大院校最新资讯及动态

考前焦虑怎么办?我们来帮你!

2018/5/23 14:51:08 次浏览 分类:考生必读 来源:文赢教育

  


平时成绩很优秀,一到关键考试就失利,是发挥失常还是另有原因?考试前睡不着觉、吃不下饭,是考试焦虑症还是正常现象?面对孩子在考前出现的焦虑,家长是应该积极关注还是顺其自然?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姜桂兰主任介绍,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对考前焦虑症有清晰的认识,考前紧张不等于考试焦虑症。

考前紧张是正常现象

随着中高考的临近,姜桂兰接诊的考生和家长越来越多。很多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诉说,他们会在重要的考试前睡不着觉、吃不下饭,并肯定地认为自己患有考试焦虑症。但姜桂兰认为,这其实是学生们的一种主观偏见。 “事实上,正常的、具备自我意识的人,在考试前都会自然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情绪,这是人的神经机制在起作用,是人类无法抗拒的。 ”姜桂兰说,人类的大脑是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才形成的,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认识现实世界,预测现实危险,在面临着一个重要事情,其结果会极大影响你的利益或前途时,大脑就会自动产生适当的紧张,提醒主人不要 “大意失荆州”,要少睡一会,多想一些事情,要保证万无一失。所以凡是遇到重大事件,人就难免兴奋,感到不由自主的紧张。

“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,不仅仅是考试会导致人紧张,连结婚、升迁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都会让人产生一定的紧张和压力。”姜桂兰说,只要努力进取,只要奋斗,就会充满压力和紧张。

      适当紧张有好处

姜桂兰说,中高考前适当的紧张并不是一件坏事,主要有三方面的好处。首先适当的紧张能使考生保持学习的警觉性,保持注意力的集中。适当的紧张让人有一种明确的考试意识,时刻提醒自己现在是临考前的非常时期,要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。让考生觉得时间的宝贵,从而珍惜每一分钟,提高学习效率。“紧张能提示我们面临的考试目标,使我们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进行安排,如果我们做了不重要的事情,可能妨碍考试,我们就会自责或悔恨。 ”姜桂兰说。

其次,适当的紧张还会使考生调动身体的能量,以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。在紧张的时候,人的精力和体力比平时要强。紧张时人体会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,有助于战胜困难。

此外,适当的紧张还有助于让人兴奋。考生平时学习时难免会有抑制的时候,容易疲倦,但在紧张的时候,人就会兴奋,紧张促进大脑提高工作效率,即便是两个考试之间的休息时间,大脑也处于兴奋状态。当然这种紧张和兴奋不能持续过长时间,否则考生的身体就会适应不了。

什么是考试焦虑

那我们怎么分辨什么是适当的紧张,什么是考前焦虑症呢?姜桂兰说,考前适当的紧张最明显的特征是考生会感觉学习效率有所提高,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,复习处于兴奋状态,并且不易疲劳。睡眠也许不如平时那样踏实,但醒后立即觉得精力充沛。有些学生进考场之前心跳加速,甚至在拿到试卷后仍然心情难以平静,但不久就能专心答题。有些学生想到中高考觉得很紧张,但只要进入学习状态,紧张情绪就消失了,这些都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,大可不必为此感到“压力山大”。

判断是否患上了考试焦虑症,一个较为清楚的诊断就是这种不良情绪是否妨碍了考试的操作,是否妨碍了学习成绩。比如,很多同学抱怨自己考试紧张,可成绩总是在优秀或良好之间,他的抱怨与他们的考试成绩似乎没有什么联系,这说明他们的紧张是可以容忍的,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考试焦虑症患者。而还有一些学生,平时学习不错,可是一到了考场上便觉得特别慌恐,老是想自己这次一定考砸了,一些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公式无论怎么都想不起来,可一出了考场便什么都想起来了。由于紧张,他的联想出现了困难,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回忆起学过的知识,通常答不完考试的内容。他每次都复习得很充分,但成绩却总是不尽人意。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考试焦虑症患者,才需要大家的帮助。

拖延逃避是焦虑的表现

姜桂兰说,出现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典型特征是:对考试结果患得患失,妄自菲薄;对自己的成绩、别人的分数,往往特别计较;只看一时一地,不能纵观全局,用一时的成绩好坏,来判断未来自己的发展,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情绪,无法专心应考。

考试焦虑症的“破坏力”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本身上,在考前复习过程中也会表现为两大不良行为。第一个不良行为就是拖延,他们越是面对重要的考试,复习时就越拖延。一些家长认为,焦虑的学生应当知道抓紧时间,怎么会有拖延的毛病呢?其实,如果了解了他们的心理活动,家长就会明白,当一个人把考试结果看得很重时,尤其是对自己缺少信心时,他就会对自己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,认为只有自己精力最佳的时候才能做事情,只有付出最佳努力才能取得好结果,可是这种对自身的过高要求,使他们在生活中很少能找到这种最佳感觉,于是他们就借故推托。这些考生对考试结果很害怕,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恐怕难以胜任复习,所以找借口拖延。相反,如果是面对平时的小考试或者是不难的考试任务,他们就能自然地面对,不那么拖延了。也就是说,他们在压力面前失去了客观面对现实和自我的理性,以歪曲的眼光看待困难。

另一个不良行为是逃避,这是考试焦虑症患者错误的自我保护机制。在复习阶段,尤其是临近考试的复习中,他们会用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。一些学生甚至会故意采用受伤等方式去躲避考试,认为只要自己不去面对,危险就不存在,这是极为幼稚的想法。有研究表明,如果考前,对考生必须参加考试的要求有所放松,或者考生觉得有可能逃避考试,他们就会出现更多的逃避行为。

可求助专业心理医生

姜桂兰介绍,考试焦虑症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,一种是情绪上的,其有很强的时间性,它通常在考试前达到最高峰,一旦开始考试,它的水平就会降低,随着考试的结束这种状态也就消失了;另一种是认知上的,这种认知上的担忧可能出现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,在考试中甚至考试后,仍然会以某种方式存在。情绪和认知是影响考试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,因此在预防和矫正上,两者的方法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。

姜桂兰建议,因为情绪导致的考试焦虑,家长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,通过放松训练或深呼吸等条件反应技术来缓解。而认知上的担忧则需要考生提高自信心、改变自我评价、改变对成绩的期望或传授学习技能来实现。在考前必须让考生端正认知:一是“你的付出可能还不到回报的时候”,在学习上很多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希望今天努力了,明天就获得成效,其实付出和回报的周期有时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,所以考生不要在意付出和回报是否相符,而要重视学习的过程,学习的经验;二是“你的方法可能不对头”,中、高考的复习,不仅量大,而且复杂,仅靠努力和勤奋,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付出不是考生在学习上花费了多少时间,用了多少脑筋,而是指在学习上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有效行为。考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复习方法的反思上,而不是盲目担忧。

   下面是来自北京考试报的案例:

最近我接待了几名高三生,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表达了心中的苦闷和困惑。小甲:“随着高考日期的临近,高三进入了最后冲刺复习阶段,模拟考试一轮接一轮,我有一种快喘不过气的感觉。每天的倒计时让我倍感压力,每减少一天,我的压力就大了一点。我还很烦躁,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。” 

小乙:“我现在学习的时候精力难以集中,越想静下心好好学越浮躁。有时盯着书看了好一阵,但一个字都没看进去。我以前背书背单词速度很快,但现在背好多遍还是记不住,记忆力下降明显。而且一到考试前我就会拉肚子,考完就好了。”

小丙:“我平时入睡特别慢,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大脑格外清醒,总想着白天发生的事,或想到万一高考考砸了怎么办。越睡不着我就越焦虑,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。有时好不容易睡着,又会做很多梦,不是考试时题目都不会做,就是马上交卷了还有很多题目来不及写,或已经交了卷子却发现忘写名字了。每次从梦里醒来,我都很心慌。一早醒来,感觉没睡一样,特别累!”

分析

以上这几位考生所描述的情况归纳起来都是“考试焦虑”惹的祸。

考试焦虑是种较复杂的消极情绪和行为现象,表现为以下3种:第一,认知成分。以忧虑为特征,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,经过多次强化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定式。如有的考生面临重大考试,头脑中会出现“惨了”“糟了”“完了”等语言暗示,在认识上维持着焦虑状态,使注意力不集中,记忆力下降,思路不清晰,从而干扰正常水平的发挥。第二,生理反应。如心率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肠胃不适、尿频多汗、头痛失眠等,这些生理现象的反常导致焦虑加深、情绪浮躁。第三,行为表现。烦躁、心神不宁、好发脾气、发呆、草率答题等,严重时则逃避考试。

支招

调整认知 系统学习

考生可重新评估高考对自己的意义,对高考可能带来的影响加以客观全面的分析,从而克服不合理信念的影响。考生可把自己的担忧列个清单,按一定顺序排列;对担忧进行分析,哪些是合理的,哪些是不合理的,担忧会造成哪些危害;提出解除合理担忧的正确方法,放弃不合理担忧。考生可把所学知识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成系统,每晚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遍。这样会对所学知识感到心中有数,即使上考场也不会心慌。

劳逸结合 目标转移

考生要劳逸结合,张弛有度,大脑休息好才能高效工作,失眠考生可用冥想、肌肉放松、深呼吸等方式进行简短练习,调整心态。紧张焦虑时,考生可适当做些体育活动,或做自己有兴趣的活动,如听音乐、读喜欢的书等。

心理暗示

考生可在考前大声诵读“我这次一定能考好”“我对自己充满信心”等,或在心里为自己加油打气,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鼓舞斗志,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。

 

 

 

 
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资讯...
名校链接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 山西学子之家 晋ICP备14007761号

Copyright © 2012-2016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