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纠结一:到底是先选大学,还是先选专业?
其实按照当前大部分省市采用的录取规则,大学的录取工作在前,专业的分配在后。从技术上来讲,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,那就是“先选大学”。
但标准答案并不是正确答案。试想,进了大学,如果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,或者所报的专业不够合理,很有可能会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。
可是,如果留了足够的分数去保证自己的专业,又会觉得浪费了很多的分数,大学的层次明明可以更好一档的。
于是,我们在志愿表前,纠结着学校与专业的顺序。
2
纠结二:是把孩子留在身边,还是出去闯闯?
中国绝大多数优秀的高校,是扎堆在大城市的。大城市里面发展的机会更多,以北京为例,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读北京的大学。
一时间北京高校的分数涨的飞起,明明是985的分数,但是只能在北京读211。
到底是屈身在北京的普通高校,还是去到一个异乡的名校?
一面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,一面是他乡的名校光环。
一面是家人团圆的温馨和睦,一面是独处异乡的对月空杯。
一面是同学朋友的呼之即来,一面是地缘隔绝的两情相悦。
一面是一眼望穿的安宁稳定,一面是充满挑战的全新开始。
于是,我们在志愿表前,计算着名校与家乡的距离。
3
纠结三:是选就业率高的,还是选孩子喜欢的?
考大学就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,不信你看现在500强的招聘启事,都是优先985/211的毕业生。但是你的专业是不是和五百强对口呢?
是学经济终日面对数据报表加班餐,还是学天文征途在星辰大海?
是学软件每天算法结构听键盘噼啪,还是学物理探索着终极规律?
是学传媒满目报刊广告等甲方要求,还是学历史若身处唐宋明清?
于是,我们在志愿表前,愤恨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。
我们因为不熟悉志愿而困惑,因为熟悉规则而纠结,又因为解决不了纠结而愤怒。
有人说,人的一切痛苦,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。
是啊,多考20分,你眼下的纠结,也许就不存在了。
多考20分的话,你就可以在你心仪的大学随便选专业了,不用担心专业被调剂。
但是,我想,也许很多人的纠结,不会因为成绩的好而有所减少。
因为到了新的成绩段,又有了新的纠结。
这种“纠结”,用一个时髦的名字,叫做“选择困难症”。
但是在我看来,这一切的纠结,不过是“代价”。
纠结一
选择了心仪的优秀大学,代价是放弃自己十分喜欢的专业。
把分数更高的大学放在前面,就要做好准备承受可能的不喜欢的专业,这个代价,是不是可以承受?有没有可能通过转专业、二学位、旁听课程等方式平衡彼此?
纠结二
选择了在熟悉的环境中成长,代价是放弃更好的大学与各种潜在的新鲜机会。
在北京,就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机会锻炼自己;在偏远一些的名校,就用好的学术氛围熏陶自己,累积势能。正所谓扬长避短,就怕你在北京的普通校任由自己沉沦,在偏僻的名校又心比天高。
纠结三
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,代价是放弃高薪酬的稳定工作。
其实,一段时期内,都拥有属于那个时代的高薪稳定工作。我们远的不说,最近十年,不正好见证了诺基亚的衰落与苹果的崛起吗。时代变化越来越快,没人可以保证眼下的专业在你四年大学读完后还会炙手可热。只有兴趣与捍卫梦想的奋斗,成了最常见的励志故事。
如果一定要我帮您终结掉眼前这些纠结,那我送您一句话——
“鞋合不合适,只有脚知道。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!!!